英语对比汉语的优点和不足都有哪些?
2021-01-01 09:17:36
从黑格尔辩证法看待,任何事物优点本身也是一种缺点。
汉语的优点是灵活、主观性强。与之相对应的缺点就是过于灵活,不方便逻辑化处理。
以上观点来源全部两本书-沈家煊《语法六讲》和彭泽润的《语言理论》
汉语语法研究摆脱印欧语眼光.doc
这是其中的一段摘录:5441字。 不好读,得慢慢读
5)汉语的语句的“主观性”强,“移情”的成分多。
所谓“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说话人在语句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包括态度、立场、情感等。从语言类型学上讲,有的语言属于主观性较强的语言。例如日语,发达的敬语系统表明说日语时不可避免地要用明确的形式来表达说话人对所说内容和对听话人的态度或感情。许多东亚语言(包括汉语)的被动句多带有一种“不如意”的遭受义,这也是主观性强的一种表现。汉语里的虚词大多能表达各种主观意义,特别是语气词。在汉语语法的对外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从语言和汉语的主观性着眼,就比较容易把一些以往难以讲清楚的语法现象讲得比较简单而又清楚,使学生“体会”而不是“知道”(多半是一知半解)汉语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规律。这方面的研究有两个新的进展。一是主观句式的研究。
主观处置句——“怎么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
既然说把字句的宾语应该是有定的,为什么有定的专名做宾语时经常在前面加上“(一)个”?“没”是个不及物动词,怎么能表示处置用于把字句?
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区分两种互有联系又性质不同的“处置”,一种是“客观处置”,一种是“主观处置”:
客观处置:甲(施事)有意识地对乙(受事)作某种实在的处置。
主观处置:说话人认定甲(不一定是施事)对乙(不一定是受事)作某种
处置(不一定是有意识的和实在的)。
客观地叙述甲对乙进行了处置是一回事,主观上认定甲对乙进行了处置又是另一回事,虽然两者之间不是没有联系。我在《如何处置“处置式”?》一文论证,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表达“主观处置”,传递说话人对处置对象的“移情”。
主观得失句——“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
这个句子的动词“死”是一个公认的不及物动词,只能带一个名词性成分,句子怎么会一前一后出现“王冕”和“父亲”两个NP呢? 比如英语就不会说“John died his father”(不合英语语法)。“王冕病了父亲”不能说,但是“王冕家病了一个人”或“王冕病了一个工人”却能说。“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很好,“王冕七十岁死了父亲”就不好,为什么?
我在两篇文章里论证,这类句子可以叫做“得失句”,句式意义是“表得失”。能说不能说虽然跟客观上的得失大小有关,但是归根结底取决于说话人是否认为得失的大小值得计较。这种句式的意义与其说是“计量得失”,不如说是“计较得失”。“计量”是客观的,“计较”是主观的,所以这类句子叫“主观得失句”。
主观认同句——“我是去年生的孩子”
有人把“去年生的”叫做“准定语”或“伪定语”,形式上是定语,但是语义上不起修饰“孩子”的作用,可比较英语“I am a child born last year”。汉语里这种定性为“形义错配”的句子多得很。对于这类句子的生成有人提出“宾语挪后说”,原来是“我是去年的”,有人提出“后置主语说”,原来是“我孩子是去年生的”。跟学生灌输这样的移位说不解决问题。我在《“移位”还是“移情”?》一文里论证,这类句子表达了说话人的一种移情和主观认同。我认为下面a句的结构和句式意义在总体上和b句是一致的。
a. 我是去年生的孩子。
b. 我是美国太太。
a. 我是昨天出的医院。
b. 我是协和医院。
对“我是美国太太”和“我是协和医院”这类b句,我们并不觉得有太特别之处,因为大家承认汉语里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又如“我是炸酱面”,“人家是丰年”,“他是两个男孩儿”等等。而对a句就说它是“形义错配”,只因为“我”不是“孩子”也不是“医院”。其实a和b的句法和语义类型是很一致的。a和 b都表达一种主观认同的意义:客观上“我”不是“孩子”,这跟“我”不是“太太”是一样的;但是主观上说话人可以将“我”和“美国太太”等同起来,同样也可以将“我”和“去年生的孩子”等同起来。“昨天出的”和“协和”一样是“医院”的修饰语,客观上“我”不是“医院”,但是主观上可以将“我”和“医院”等同起来。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跟“我的太太是美国人”或“我娶的是美国太太”这样的说法相比,“我是美国太太”的说法虽然简单,但是简单产生力量,它表达说话人对自己太太的一种强烈的移情。说话人不仅可以移情于人,还可以移情于物。“我是协和医院”就是移情于物的情形。近看到《北京青年报》载一报道,标题是《我是iPod》,讲在美国很多人都有一种“iPod情结”,不管它出了什么新产品,它的粉丝们都会无条件地想去拥有。
讲一类句子的用法,讲个三条五条语法规则,学生很可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是在“瞎子摸象”,缺乏从整体上对句式意义的感性把握。“人心是肉做的”,语言也是肉做的。语法规则可以演绎理性的程序,却未必阐释得了感性的波谱。“樱桃红了,芭蕉绿了”是理性的陈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却是感性的创作。在汉语语法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汉语语法的特点,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设法使学生体会到汉语一些重要的句式所包含的说话人的“感性波谱”。
第二个新进展是对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行、知、言”三域的研究。我这里主要讲“言域”的用法。
副词“还”
a. 这辆车大,那辆车比它还大。
(行域增量)
b. 大车通不过,小车还通不过呢。(言域增量)
行域增量的“还”字句是客观地陈述一个命题,言域增量的“还”字句是对一个引述的命题(“大车通不过”)表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即认为这个命题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带“还”的命题才提供足量的信息。b句都应该这样解读:你光说“大车通不过”还不够,没有提供足量的信息,还要说“小车通不过”,小车通不过,就别提大车通不过了。
连词“可是”
a. 钱少,可是需要快跑。
(行域转折)
b. 钱少,可是无需快跑呢。 (言语转折)
“钱少”按事理“无需快跑”,可是事实上“需要快跑”,前后形成逆转,所以a句的“可是”是一般用法。b句“钱少”而“无需快跑”,按事理是顺接而不是逆转,怎么也用上“可是”了呢?b句应该按“可是”的言域用法理解为:
b. 有人说钱少,可是我说无需快跑。
“可是”连接的是两种说法:说“钱少”隐含着“这活儿别干”,说“无需快跑”隐含着“这活儿干”。说了才有言外之意,不说就没有言外之意;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言外之意。因此这一句是“干!”与“别干!”之间存在逆转关系。这种言域用法的转折句实际上是:虽说p,但我(不说p)说q。
介词“被”
被,被就业,被幸福,被中产
“XX”荣登2009年“十大流行语”社会生活类榜首。XX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甚至是名词。有人说“被”的这个特别用法是表示“被强迫”,说得并不到位。“被”并不是“被强迫”的意思,因为表达的实际是没有而是他杀,“被就业”也并不是“被强迫就业”的意思,因为表达的实际是没有就业而是待业。其实这种“被XX”是“被强说成XX”的意思:“被强说成‘’”、“被强说成‘就业’”、“被强说成‘幸福’”,“被强说成‘中产’”,等等。这是言者故意把“说”字隐去,把嘴上说的当成实际做的,通过言和行的反差产生强烈的修辞效果。这是“被”字的言域用法,“、就业”等字眼就是在指称这些语词自身,使听者特别注意这样的“说法”及其内涵。
注意不要把这种“被XX”跟“被房奴”和“(作品)被上网”那类“被XX”混同起来。“被房奴”只是“被强迫做房奴”的意思,是名词“房奴”临时用作动词,“(作品)被上网”只是“作品未经作者同意被放上网”的意思,是不及物动词“上网”临时用作及物动词。这种“被XX”也属于修辞手法,但跟“说成XX”无关。
语气词“了”
走好了,再见。
请了!
保重了!
对不起了!
请喝茶了!
这些句子不加“了”也可以,只是口气生硬一点。《现代汉语八百词》把句末“了”的意义概括为“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但是又说这些句末的“了”并“不表示有过什么变化”,这就互相矛盾了。其实这些句子都是见面或告别的时候常说的寒暄、应酬的话,是“了”的言域用法,“了”等于“说[X]了”,只是“说”字隐而不显而已。如果说一般句末的“了”是表示“新事态”的出现,那么这个句末的“了”是表示“新言态”的出现。“言态”也是一种“事态”,一种特殊的“事态”而已。原来的“了”(如“他们俩吵架了”)是把一种“新事态”提供给听者,这个“了”是言者把自己的一种较虚的“新言态”提供给听者。
“言态”除了常说的“寒暄”套语,还有“请求、命令、警告、询问、许诺、宣布”等。
帮帮我了!
给碗粥喝了!
千万别开除我了!
这些句子都是“请求”,不加“了”也可以,只是生硬一点。“帮帮我了”实际是“我请求[帮帮我]了”,这类句子可概括为“我请求[X]了”,“了”的作用就是把“请求”作为一种新言态提供给听话人。
快点了!
抓牢了!
当心摔倒了!
这类句子都属于“我提醒/警告/规劝[X]了”,不加“了”也可以,只是生硬一点,“了”的作用就是把“提醒”、“警告”或“规劝”作为一种新言态提供给听话人。
去了老李、小张,还有谁了?
每天迟到,你还想不想要这工作了?
这衣服怎么不漂亮了?
这类句子都属于“我问[X]了”,不加“了”也可以,只是生硬一点,“了”的作用就是把“询问”或“反问”作为一种新言态提供给听话人。
就这样了!
包在我身上了!
是了!
不了!
这类句子都属于“我承诺/应允/拒绝[X]了”,不加“了”也可以,只是生硬一点,“了”的作用就是把“承诺”、“应允”或“拒绝”作为一种新言态提供给听话人。
:现在开会了。
老师:安静,上课了。
经理:你被录用了。
拍卖师:这件拍卖品归你了。
这类句子如果改用英语来说都用一般现实时,用事态“已经发生变化”或“即将发生变化”来解释都很牵强。其实这些句子都属于“我宣布[X]了”,说话人必须是根据某种制度或仪式被承认为具有特定的人,一旦说话人具备这种,那么在话语说出的同时,宣布的行为就得以实施。这里的“了”就是把“宣布”作为一种新言态提供给听话人。
6)英语看重“是”,汉语看重“有”。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无为有时有还无。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曹雪芹《红楼梦》
Is that all there is?

有,还是没有啊?这个可以有。
Is that all there is?
这个真没有。
——佩姬李唱流行曲《如是而已》
——赵本山小品《不差钱》
“是”“存在”“拥有”三个概念表达的英汉比较如下:
概念
英语
汉语
是
“是”
be
存在
“有”
拥有
have
汉语里“有”是“有”,“是”是“是”,“有”和“是”是两个分立的概念。否定“有”有否定“有”的否定词“没”,否定“是”有否定“是”的否定词“不”。“是”的概念在汉语里通常无须用“是”字来表达,如“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和“老王上海人”。
“是”属于“非有”范畴。“非有”的注意点在“做不做这件事”,而“做不做这件事”跟“是不是这件事”一样是个“是非”问题,不是真正的直陈。在应对命令/禁止的时候用的也是一个“是”字:
他不?——是。(是不是这件事)
射击!/ 别!——是。(做不做这件事)
而“有没有这件事”是个“有无”问题,是真正的直陈,“有无”问题跟非直陈无关:
有没有?——有。(有没有这件事)
射击!/ 别!——*有。
汉语“是”的源头跟“指示”有关,引申义跟“是非”有关,都有主观性和非直陈性。汉语的“有”字三千年来同时表“拥有”和“存在”。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拥有”和“存在”有紧密的联系,可以互相转化,“X拥有Y”意味着“X那儿存在着Y”,可比较:
你还有多少钱?
你手里还有多少钱?
英语表达“是”的概念用be,表达“有”的概念用there be,仍然离不开be。否定be用 not,否定there be还是用not,可见英语里“是”和“有”是不怎么分的,there be“有”也是一种be“是”。英语have表“拥有”,(there) be表“存在”,两个概念倒是分开的。
中国人学英语,老师首先告诉there is的用法,提醒不要把“公园有很多游人”说成“The park has many people”,要说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park。西方人学汉语,经常听到他们该说“山上有座庙”的时候犹豫不决,说成“山上是座庙”。对西方人来说,to be还是not to be,这是个首要问题;对中国人来说,“有”还是“无”,这是个首要问题。
汉语的名词和动词都能用同一个否定词“没”来否定,对中国人来说“有没有这样东西”和“有没有这件事情”区分不重要。
有车
没有车/没车
有没有车
有去
没有去/没去
有没有去
和汉语相反,英语里be“是”和there be“有”不怎么区分,注重的是“有没有这样东西”(没有用no)和“有没有这件事情”(没有用not)的区分,所以首先区分的是“否定名词”和“否定动词”。
总之,西方“名动分立”而“是有包容”。中国“是有分立”而“名动包容”。
哲学背景
赵元任(1976)曾经说过下面一段话:
[英语的]“There is”无法直译成汉语,汉语里只有“有”。“There is a man”译成“有人”。…… 碰巧的是,“There is”与“has”都译作“有”,而“有”字与作“是”字解的“is”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西方哲学中有关“存在(being)”的问题很难用汉语说清楚,除非特别切断“存在”与“是”的联系,把它与“有”挂钩。
西方哲学是围绕being而进入形而上学的思辨,而中国先秦名家则是通过对动词“有”的反思而进入形而上学的思辨,“有无”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核心概念。中国人习惯于“类比”(analogy),把“是”变成了“好像是”或者“就当是”,“甲,乙也”是传统的训诂学的基本格式,所以“是不是”的问题不值得深究,不值得注意。我们认为这也许就是中国“是有分立”而西方“是有包容”(there is也是一种is)的哲学背景。
中国哲学很早已注意到“物”与“事”之间的联系,郑玄在界说《大学》中的“物”时,便认为:“物,犹事也。”(《礼记注?大学》)这一界定一再为后起的哲学家所认同,如朱熹在《大学章句》中便上承了对物的如上界说,王阳明也认为:“物即事也。”(《王阳明全集》47页)我们觉得这就是西方语言“名动分立”而汉语“名动包容”的哲学背景。
再附上吕叔湘在《中国文法概要》讲“是”这个问题的段落截图:
了這麼多年英語,我痛恨英語中兩大現象:
一、書面語中大量使用長句、複合句(幸虧英語口語中很少有此現象)
明明可以用四五句簡句說清楚的事,英美人士在寫作時非要揉到一起搞一個長句,然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動詞的形態問題,然後老美現這麼長的句子就連他們自己都搞不清每個動詞的時態、語態該怎麼用,於是乾脆用名詞化結構把大部分動詞都幹掉……我泥服了!用幾個簡句代替長句不就結了,會要了他們的命嗎?
二、不厭其煩使用多個詞去描繪同一件事情(這就是英文詞彙量相當大的原因,大部分都在重複)
現代漢語描述一件事、一個概念往往用一個名詞就能搞定,比如用拉的車,就叫「車」,你跑遍華夏大地都叫做「車」,可是英語呢?cart/coach/wagon/carriage都可以表示「用拉的車」,要命的是這四個詞都必須,因爲就算你對老美說時認準了用“wagon”,可是老美說寫文章時一會兒“wagon”、一會兒“coach”、一會兒又是“cart”,你只一個“wagon”怎麼夠用?再比如動詞「停車」,全中國13億人除了少數民族的用語之外都是說「停車」二字,多衍生爲「停下」,都有個「停」字,英語中卻有stop/halt/pull over,都能表示「停車」,更可惡的是這三種說法字面上看起來毫聯,美國影中一會兒“stop”、一會兒“halt”、一會兒又是“pull over”,你只會一個“stop”怎麼夠用?看影都不通順。再舉一個生僻的例子,你知道「月球」在英語中有幾種說法?我知道的就有三種:moon/luna/selene,日常生活中美國人只用“moon”,但是當涉及到月球的天文術語時,上述三個詞都能見到身影!你只會一個“moon”遠遠不夠!例如“selenography”(月面,研究月球表面地理形態的科)、“apolune”(遠月點,航天器以橢圓軌道環繞月球飛行時離月表遠之)等等。
這裡我還要聲一下“moon”這個詞:英語中“moon”一詞除了指「月球」之外還經常用來表示「天然星」,土星、木星、火星等太系其他行星的星也經常稱作moon……其他行星的星竟然也叫moon!moon啊!此用法翻譯成中文就是「土星的月亮」、「木星的月亮」、「火星的月亮」,完全把“satellite”(星)這個詞拋到腦後!你讓satellite情何以堪?!
看到沒有?描述100個概念,漢語中基本上用100~150個詞就行了,詞彙記憶量也就是這麼多,而英語呢?每個概念都要起若干個名字,而且這些名字看起來毫聯繫(論拼寫上還是音上),描述100個概念英語可以給你400~500個詞!可的是每個詞都要、都要背,因爲英美人士寫文章時總喜歡著花招來!一會兒“stop”、一會兒“halt”、一會兒“pull over”這種事情在英語中比比皆是。
至於構詞法?別跟我提英語構詞法!了這麼多年英語,老子終於搞清楚一件事:英語詞是由希臘語詞、拉丁語詞、德語詞、法語詞四種主料再加上一大堆副料(其他語言借詞)混合而成的超級大雜燴!就像英國人做菜時什麼都往裡放(全球的英式黑暗料理),英語也是什麼語言的詞抓過來就用,以前我就納悶了:「動物」明明是“animal”,「動物」怎麼是“zoology”?「高度」明明是“height”,「恐高症」卻成“acrophobia”;「水」明明是“water”,「水文」卻是“hydrology”;「溫度」是“temperature”,「溫度計」卻是“thermometer”……這種見鬼的例子太多了!後來才知道泥“zoology”、“acrophobia”、“hydrology”都是希臘文詞!是從希臘語借用過來的,把希臘字母改成拉丁字母,再改一下拼寫細節而已,像“thermometer”這種詞還是希臘語跟法語聯姻的產物(“meter”來自法語“mètre”)……到這裡我真的有一種想罵人的衝動!!!!這麼多年,我的究竟是「日不落大英帝國的語言」還是「歐洲大鍋飯」?這種大雜燴一樣的烏七八糟的語言,別跟我提什麼「構詞法」,它不配,真的。(我還沒提到“alcohol”是從阿拉伯語跑過來的呢)
我還見過一名長的感嘆:
當我到「血壓」的英文是“blood pressure”,而「血壓計」(測量血壓的儀器)的英文卻是“sphygmomanometer”;「肺活量」的英文是“vital capacity”,而「肺活量計」(測量肺活量的儀器)的英文卻是“pneumatometer”;「血氧飽和度」的英文是“blood oxygen saturation”,而「血氧飽和度檢測儀」的英文卻是“oximeter”;「性慾」的英文是“sexual desire”,而「春」(激性慾的物)的英文卻是“aphrodisiac”;「」的英文是“milk”,「」(劑)的英文卻是“galactagogue”時……我對英語詞真的徹底絕望了,介泥「英嗝利息」簡直反人類啊!!!!老子不了!哥要回家種地去了。
Welcome to the Great Ocean of English Lexicon!
很多過日語的中國人總是抱怨「日語太難」、「日語詞彙量太大」、「英語哭著進去,笑著出來;日語則是笑著進去,哭著出來」……看到此我只能呵呵一笑:那是因爲你們沒好好英語,考完大英語四六級就一輩子拋棄英語,以爲中國英語教科書上那種幼兒園級別的英語就是真正的美國英語。如果你真的把英語當回事認真研習,你會現英語的真面孔是「哭著進去,後被急救車護人員用擔架抬出來」,那些總是抱怨日語詞彙量太大的,建議多英語,就會現日語詞彙量真的少的可憐(跟英語詞彙量相比)。
我忍不住要高呼三遍:
永遠不要小看英語,因爲英語詞彙量可以整死你!
永遠不要小看英語,因爲英語詞彙量可以整死你!
永遠不要小看英語,因爲英語詞彙量可以整死你!
2018年3月9日補充一下:剛剛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質疑「外語越越難」這件事,那個人認爲「任何一項技能都應該是『越越簡』、『越越熟練』才對啊!你見過哪個司車是『越,越不會』的?」我在此人的言論下面表了一則評論,全文轉載如下:
當然有「越越難」這種事!當你辛苦了五、六年的英語,自以爲知道「水」就是“water”、「魚」就是“fish”、「昆蟲」就是“insect”、「害怕」就是“afraid ; fear”、「世界」就是“the last day of the world”……你告訴自己:「哇塞!英語真的好簡耶~~」可是某一一本找淘寶美國代購買的美國原版書,忽然現「水」其實是“aqua”或者“hydro”、「魚」其實是“ichthy”、「昆蟲」其實是“entomon”、「害怕」其實是“phobia”、「世界」其實是“Apocalypse”或者“Armageddon”……此時你會驚呼「老子這麼多年英語算是白了!媽蛋!英語怎麼越來越難?!」
记得网上前段时间传了一个说汉语是比较符合面向对象思想的,是封装性的语言。
/publicforum/content/no01/1/406310.shtml
汉语的信息熵很大,就是说相同字符承载的信息量大。也就意味着中国人不怎么动嘴就可以把事情说清楚,不过我觉得这样使得中国人变得思维懒惰。。。
这些英语都不具备,但是英语却是计算机领域的通用语言。其实我也解释不清楚这其中的奥妙。大概是因为对于程序而言拼写语言确实比象形语言有优势,更,可以产生更高的生产率。
各种汉语优势论和英语优势论基本都来自于偏见。
偏见1,(英语词汇的记忆量太大。“有文化”的英美人词汇量总得在三万以上。汉语有三千个字就足够用。当然学汉语还得记词组,但是负担会小很多,因为那些字你都已经认识了。)
对于现代汉语,词语一样是小的意义单位,而不是字。别说字都认识,经常出现一个词构成的字你都已经认识,但一样不知所云的情况。比如成语,比如黑话切口,比如特定领域的术语。让一个普通中国人翻开黑格尔的小逻辑。我相信绝大多数字他都认识,但他一样看不懂。不是句子用了非中文的语法,而是那些词汇在常人认识的词汇量之外。现代汉语中还是存在单字构成的词,但双字词,多字词比例越来越大。这是汉语知识容量快速扩张而汉字被常用字库固定的必然发展趋势。
当指出英语词汇量大的时候, 需要指出英语的常用词根数量小很多(和常用汉字数量接近),也一样有类似望文生义的功能,还可以看词根知词源(从拉丁文,希腊文,法文还是条顿语等等),这些词根词源会给单词不同的感彩。
当指出汉语常用字少的时候,需要指出现代汉语的词汇量并不少,否则汉语岂不是一门知识不足的语言?一门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越多,其词汇量自然就会越大。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的词汇量也就会越大。语言的词汇量大并非什么缺点,努力论证汉语只需要比较少的字所以更优越的人应该把这个逻辑套用到鸟语上,然后得出叽叽喳喳的鸟语为优越的结论。
偏见2:(英语只有元音与辅音,汉语除声母和韵母之外还有四声。因此,汉语总的发音种类大约是英语的三倍。传递同样的信息,发音总数少的语言一定会用到更多的音节,所以用汉语的话,单位信息的表达速度以及思维速度更快。)
提高阅读速度的一个常识是,放弃默读。在心里把字词一个个念出来只会严重降低阅读速度。
涉及阅读的思考需要脱离“读音”这件事, 而更多的思考(形象,联想,推理等等)和语音表达就完全没什么关系了。从所谓单位信息使用音节的数量 关联到 思考速度是多么的大谬不然。
而关于汉语单位信息表达速度更快的观点也未必正确:每种语言都有自己较短捷的表达方式和较冗长的表达方式,并非汉语在每个词语都占优。随便举例:动物园三个音节 vs zoo一个音节,词语如此,从语义到语法都各有快捷的表达。
偏见3: 汉字是方块字所以整齐美观。
这不是一个错误观点,这只是出于个人感情的审美偏好。所以我不评论了。
ps,字母都一样大,所以也很整齐的。
偏见4:英语比汉语,语法成熟。
我想指出,英语语法书中的例外之多让那些语法书都应该正名为英语语法例外书。从冠词,单复数,从句,倒装,没有一个语法约定的地方没有10倍于约定的例外。
其语言的不严谨大约可以和汉语媲美。要说语法严格,法语比英语强多了。
汉字字库已经被国标固定,所以国民无法造新字。多是老字新义:比如囧字的新生。
幸好现代汉语的意义单位确实已经变成词,因此以成千上万的字为单位开始造新词。 网络时代这点尤其明显。
英语造新词相比起来方便不少,但他们要想添加一个约定俗称的词根也非常困难。所以也出现不少中国式堆字成词的词语:比如你要是看哈利波特,能看见 who-you-know,
know-it-all 这样的词。但一句英语里要是有太多这样的词还真就不怎么像英语了。
@internet探索者 的都能涨到400赞真是有点无语,现在好像已经被举报了,底下评论中各种无脑黑和强词夺理让我大开眼界,这不仅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个
如何评价 74% 的支持聘用有能力但持的人? - Xi Wa 的回答
为什么这个中那么多人都觉得汉语语言优美,表达丰富,英语相比死板僵硬就是渣渣?因为90%的人的英语水平根本不够领略英语之美。
不过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我们的母语水平必然比我们的外语水平要高。打个比方,汉语就像我们周围的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无时无刻不在它的怀抱之中。而英语,虽然知乎上每个人可能都学了十年以上,但如果仔细想一下,除了英语课打着瞌睡听到的一点词汇和语法,真正的实际运用能力有多高?要是不信,随便找一本英文原著小说,捏着鼻子看10页,测一下自己需要多长时间,能读懂多少。或者下一部生肉美剧,试试自己不看字幕能听懂多少。这还是简单的读和听,是信息的输入。信息输出就更难一点,有多少人能和外国人正常交流而不是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所以一定要正视自己的水平,不要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实际能力只是渣渣。
这个问题下很多和评论都表现出知乎上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当谈论某一个门槛比较高的东西时,例如物理、高等数学,识相的人会懂得及时收嘴。讨论某个门槛较低的东西时,比如语言学,很多人就开始一拥而上,凭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以为自己长着嘴就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为自己学过两页《生活与哲学》就可以讨论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以为自己学了几年的英语就可以评价英语的优劣。殊不知别说他们的英语水平,连母语水平都未必过关。任何一个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把“笨拙”写成”笨绌“。每一道不起眼的门槛面前,都有万丈高山需要攀登,尔后方能一览众山小。没有认真研究过英语的人,根本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进行英汉比较研究。既然大家愿意把时间花在知乎上,说明大家见识更大的世界,希望大家尽量保持谦虚的态度,对自己尚未充分了解的东西谨慎发表评价。
例如,之前底下好几个都提到了一首英文诗(现在大多已被折叠)和其几种汉语版本的译文,企图以此来证明英语的表达力不及汉语。事实上,这首英文原诗的意境很朴素淡雅,用词也都很简单,很有白居易诗歌的感觉。与之相比,汉语版本的翻译很大程度上有过度翻译之嫌,很多意象过于厚重,与原文的格调很不符。不仅如此,其中很多版本都是徒有其表,只是表面上符合诗经楚辞七律的格式,仔细一读就能发现韵律什么的根本不符合这几种体裁的要求。这种翻译可以说是单纯的作秀,初看之下惊为天人,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根本就不算翻译。如果单看英语原诗,用词确实很简单。但是不能以这样一首简单的小诗,就认为所有的英语诗歌都是简单的,以此否定掉一门如此古老的语言。英语中同样有意蕴悠长的爱情诗,这里随便列两首大家感受一下。如果读不懂,可以自己找翻译。但这两首诗是无论如何都翻不出原汁原味的风采的。
首是Shakespeare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第二首是John Donne的WITCHCRAFT BY A PICTURE。
I FIX mine eye on thine, and there
Pity my picture burning in thine eye ;
My picture drown“d in a transparent tear,
When I look lower I espy ;
Hadst thou the wicked skill
By pictures made and marr“d, to kill,
How many ways mightst thou perform thy will?
But now I“ve drunk thy sweet salt tears,
And though thou pour more, I“ll depart ;
My picture vanished, vanish all fears
That I can be endamaged by that art ;
Though thou retain of me
One picture more, yet that will be,
Being in thine own heart, from all malice free.
爱情是全人类共有的情感。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大量以爱情为主题的妙词佳句。如果觉得只有汉语有,其他民族的人全都是冷冰冰的硬石头,难免贻笑大方。
原问题的评论中,还有疑我的爱国立场,认为英语学得多就是不爱国。无可否认每个语言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属性,每个语言都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汉语当然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明星。但我强调一点,我热爱汉语,是因为汉语是我的母语,并不是因为汉语优于其他的语言。同样,汉语并不会因为有这么多人热爱它,就天然地优于其他语言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汉语,但热爱汉语并不需要同敌视其他语言联系在一起。在21世纪,还以封闭的眼光对待世界,恐怕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无论是于自身成长还是于民族复兴都不利。与广大知友共勉。
PS:如果大家真的想客观了解一下英语和汉语的区别,推荐大家读一下连淑能的《英汉对比研究》,观点非常深刻,语言也很通俗易懂。不过新出的增订版后面加了很多英汉文化方面的对比,这部分就比较神棍了,只读前面半本即可。读完之后就会发现英语和汉语在方方面面都不同,但并不妨碍它们都成为古老而历久弥新的语言。
目录
上篇 英汉语言文化
绪论语言与文化
1 综合语与分析语
2 刚性与柔性
3 形合与意合
4 繁复与简短
5 物称与人称
6 被动与主动
7 静态与动态
8 抽象与具体
9 间接与直接
10 替换与重复
综述英汉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
下篇 中西思维方式
绪论思维方式
1 型与认知型
2 整体性与分析性
3 意向性与对象性
4 直觉性与逻辑性
5 意象性与实证性
6 模糊性与性
7 求同性与求异性
8 后馈性与前瞻性
9 内向性与外向性
10 归纳型与演绎型
综述悟性与理性
参考文献